close
          ◎血腥中國六十年共產黨殺人記錄(上篇)--曹長青 st1\00003a*{}table.MsoNormalTable {font-size:10.0pt;font-family:"Times New Roman";}◎血腥中國六十年共產黨殺人記錄(上篇)--曹長青http://caochangqing.com/big5/newsdisp.php?News_ID=2007 中共慶祝建政六十周年,舉行盛大?兵式。但眾所周知,正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,中共開始了以大規模殺害平民進行暴力統治的專制制度。無數中國人的鮮血,染紅了人類歷史上最血腥、殘忍的一頁。下面這些數字和資料,是平常讀書?報中隨手摘錄,它只是共產邪惡的冰山一角: 一,中共建政初期(1950到1955年)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不久的五十年代初,中共就發起“土改、鎮反”、“三反五反”運動,導致大批中國人被處決或迫害致死。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、 中國問題專家黎安友(Andrew Nathan)在 結婚西裝《中國的民主》(Chinese Democracy)一書中的數字:五十年代初期,中國有2,000萬人被打成“地富反壞”份子。 前《紐約時報》駐北京採訪主任紀思道(Nicholas Kristof)在其專著《中國覺醒了》(China Wakes)中說:“據中共前公安部長羅瑞卿提交的報告估算,從1948年到1955年,有400萬人被處決。” 據前《華盛頓郵報》駐北京記者邵德廉(Daniel Southerland,現華盛頓自由亞洲電臺副台長)在該報發表的調查性報導“毛時代的大眾死亡”(Mass Death in Mao’s China,1994年7月17和18日連載)中的數字:被殺“地主”為100萬到400萬之間;被殺“反革命”及對國民政府同情者為100萬以上;迫害 基督教徒和1953年的“肅反”,至少使幾十萬人喪生。 據法國學者考特斯和克雷 烤肉食材默編寫的《共產主義黑皮書》一書(Stephane Courtois & Mark Kramer: The Black Book of Communism):“從1950到1957年,中共的城市清算鬥爭造成100多萬人異常死亡。” 據1996年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輯的《建國以來歷史政治運動事實》的報告:從1949年初到1952年初分兩階段進行的“鎮反”,鎮壓了反革命份子1576,100多人,其中873,600餘人被判死刑。 從上述數字推算,這個期間的非正常死亡數字,起碼在中共黨史研究室報告提到的(合計)90萬零2千人,到羅瑞卿估算的400萬之間,或更多。 二,中共建政第二期(50年代中期的反右運動) 據北京《朝華出版社》1993年出版的《中國“左”禍》一書:在“反右”中,共有552,973人被打成“右派”。至該書出版時,上述全部右派僅有96人 沒有“平反”?室內裝潢C中共當局堅持“反右”是對的,僅承認“擴大化”了。如以96人沒有平反來計算,那等於“擴大化”了5,700倍! 據上述1996年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等部門合編的報告:“在整個反右運動中,有201萬3千3百餘人被定為右派、右傾份子和右派邊際份子(即不戴帽右派),有72,700多人被逮捕,有22,100餘人自殺,3,500余人非正常死亡或失蹤。” 從這份中共報告可以看出,在反右運動中被迫害的人多達200余萬,而且幾乎全部是知識人。以五十年代中期中國僅有500多萬知識份子的比例來算,當時有40%的知識份子被迫害。 三,中共建政第三期(1959到1963年) 從1959年下半年到1962年底,中國人口普查數字顯示,人口急劇下降。中共當局把人口下降歸於所謂“三年自然災害”——糧食減產導致的饑荒造成。但近來越來越多的內部資料?關鍵字排名M海外研究證實,這是一場“人禍”,是政策錯誤導致,而且死亡數字相當驚人。 西方較早提出具體數字的是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學者班尼斯特博士(Judith Bannister)八十年代初的報告《中國變化中的人口》(China’s Changing Population),該報告根據中國歷年出生率和死亡率推算出:“在中共大躍進政策失敗後三年災害期間,因饑餓死亡了3,000萬人。” 據專門研究共產國家異常死亡的美國夏威夷大學政治系教授拉梅爾(Rudolph Rummel)在《華爾街日報》(1986年7月7日)發表的“戰爭並非本世紀的最大殺手”(War Is not This Century’s Biggest Killer)一文中的數字:“毛澤東時代,有2,700萬人死於饑餓。” 前《紐約時報》副總編輯索爾茲伯里(Harrison Salisbury)在1992年出版了專著《新皇帝們:毛和鄧時代的中國》(The New E 售屋網mperors :China in the Era of Mao and Deng)。索爾茲伯里曾多次訪問中國,並採訪過趙紫陽、楊尚昆、薄一波等,該書很多數字來自中共高層官員。在談到六十年代初的饑荒時,該書引述中共公安 部一位資深官員的估算,根據當時全國頒發的“領糧證”計算,有3,000萬人餓死(後來再沒使用“領糧證”)。據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的估算,“當時餓 死的人數在4,300萬到4,600萬之間。” 1996年,前英國《衛報》記者,香港英文《南華早報》駐北京採訪主任貝克爾(Jasper Becker)的專著《餓鬼中國的秘密饑荒》(Hungry Ghosts: China ’s Secret Famine)在倫敦出版。該書首次對中國六十年代初死於饑餓人數進行了大量採訪和研究。貝克爾曾前往中國幾個省份查看了“地方誌”,並通過私人關係看到 了一些中共有關文件,進行了第一手察訪,因而該書有很多首次公佈的資 部落格料。 根據貝克爾的採訪調查,當時所以出現饑荒,主要原因:一是大躍進時九千萬人大煉鋼鐵,沒有照顧農田;二是大躍進謊報糧食產量,導致當局相信農村有足夠糧 食,不僅不發糧,還仍按謊報產量推算的數字徵購糧食;三是當出現糧荒時,北京決策者認為是漏網右派造謠,農民藏糧反對共產黨,因而繼續用強制手段征糧,並 鎮壓說餓的農民,禁止村民外逃找糧。 這場人為饑荒導致大規模死亡,貝克爾的書揭示,其中河南、安徽、四川、甘肅、貴州等五個省最為嚴重。河南省很多鄉鎮的餓死率達20-30%;該省信陽地區1958年有人口800萬,結果400萬人餓死,死亡率達50%,是當時中國餓死率最高的地區。 在當時3,300萬人口的安徽省,“死于饑餓237萬人。其中最嚴重的是鳳陽縣,有5,100人餓死,孤兒達3,304個(多數在10歲以下)。”“在鳳 陽,面對饑荒,中共幹部認為是階級敵人破壞,對聲稱饑餓、以 部落格及被懷疑藏糧的農民進行迫害:包括活埋、用繩子勒死、割鼻子等器官……被迫害人數達 28,026人,其中441人被酷刑致死,383人終生殘廢,被關進監獄的2,000余人中,有382人死在獄中。” 後來流傳到海外的中共官方“鳳陽報告”(陳振亞於1961年2月根據該縣各鄉上報的資料寫成,載香港《開放》雜誌1994年3月號):該縣餓死 60,245人(接近該縣農村人口的五分之一),8,404戶全家餓死,出現603起吃人事件(當地人說,那時只要看到誰家的煙囪冒火,一定是在煮人 肉)。 《餓鬼》說,甘肅省當時有1,200萬人口,最低估計有69萬人餓死。在當時有1,600萬人口的貴州,“約有100萬人死於饑餓。其中遵義地區(中共長征時在此召開著名的遵義會議),八個人中僅有一個倖存。” 四川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,餓死人比例也相當驚人。貝克爾的調查估算數字是,四川死亡人數在700到900萬之間。 僅上述五個省——河南 部落格(餓死780萬)、安徽(餓死230萬)、甘肅(餓死130萬)、貴州(餓死100萬)、四川(餓死900萬)的統計估算,就有2,140萬人死亡。 2008年,中國資深記者楊繼繩花了15年調查採訪寫成的長篇報告《墓碑——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》在香港出版。這本長達1100頁、80萬字的專著,被專家評為迄今對中國那場“大饑荒”的死亡人數、發生原因,最詳盡、深入的調查報告。楊繼繩的結論是,中國當時有3,600萬人餓死。 該書提供很多第一手資料:河南信陽地區,因饑荒而發生嚴重的人吃人現象。在餓死人最多的三個縣(光山、淮濱,商城),楊繼繩採訪到的很多人都說,當年要麼 自己家吃過人,要麼被人吃了,要麼見過別人吃人的場景。安徽毫縣,全縣超過20萬人餓死,“以至把人肉煮熟後,還發生了搶人肉吃的場面。” 該書提供了一個以往這方面專著都沒有的資訊:在當時中國發生大饑荒,餓死人最多的12個月裏,中國糧食部的記錄顯示,庫存糧仍 烤肉有887億斤。即使到饑荒最 嚴重時,中國仍有403億斤庫存糧,照當時標準,相當於1億4千萬人一年的口糧。有評論說,如按中國歷史上最常用的救荒手段,開倉放糧,即使拿出一半救 災,也不會那樣餓死人。這些資料更證明,這完全是一場人為政策造成的大眾死亡。 對中國大饑荒死亡人數提出最多估算的是上海大學學者金輝,他在該校文學院出版的《社會》月刊(1993年4、5月合刊號)發表的“三年自然災害的備忘錄”專文中說:“1959到1961年之間,全中國非正常死亡人數可能在4,040萬至4,319萬之間。” 金輝提出的4,319萬,是從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各年度人口總數、出生率、死亡率為基礎及調查推算得出,而且是在中國官方刊物上發表,因此比較引人注目(該雜誌因刊載此文隨後遭當局查禁)。 從海內外專家學者的各種研究成果可以看出,中國那場大饑荒的死亡人數,起碼在3,000萬左右,而且是人為政策造成的,完全是一場“人禍”! 續下篇............. 買屋.....  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kh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