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時,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,受人愛戴。有人將一塊寶玉獻給他,他卻拒不接受,說:“我以不貪為寶,而您以寶玉為寶。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,我們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,不如我們各有其寶。”“以廉為寶”的價值追求,光照千秋,發人深省。 
  子罕拒絕賄賂,是出於道德自律,是因為價值操守,用今天的話來說,就是“不願腐”。十八大以來,黨中央打虎無禁區、拍蠅無死角,越來越多的人切實體會到什麼是“有貪必肅”,什麼是“刮骨療毒”。正風反腐已經持續兩年多,從“不敢腐”邁向“不能腐”“不願腐”,當前正是關鍵階段。如何取得各級幹部的價值認同,培養“以廉為寶”的心靈土壤?這是反腐繼續前行的一道重要考題。
  “社會風氣可以通過制度來改變,政治風氣亦然。”當公款吃喝成為過去,當公車超配受到抑制,當巡視制度日益鞏固,各級幹部的行為模式、思維方式也在發生變化,就連一些激進的觀察者也承認:“本輪反腐讓官員改變追求。”總體而言,反腐從“暴風驟雨”,再到“制度化”行動,正在進一步走入領導幹部的價值觀層面,那些曾經被腐敗扭曲的是非觀、權力觀,開始得到矯正。反腐形成的價值磁場,激蕩起強勁的“道德向心力”。
  很多時候,風氣之變也許可以立竿見影,而要改變價值內核,卻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。央企職工舉報單位“送禮清單”,卻被同事罵為“叛徒”;一些腐敗分子認為“反腐是自曝家醜”“被查是因為運氣不好”,而一些廉潔自律的幹部則受到奚落、責難和孤立。即使是高壓反腐的態勢之下,那種“笑貧不笑貪”的庸俗文化,那種“當官為發財”的錯誤取向,也並未徹底銷聲匿跡。現實中,諸如此類的現象提示我們,要贏得反腐的徹底勝利,就需要發自內心的認同、需要正向價值的涵養。
  總結以往經驗,反腐力度稍有鬆懈,腐敗行為就會故態復萌。這從一個側面說明,缺少幹部的內心認同,就難免會“法令滋彰,盜賊多有”;實現文化和人文品質的提升,反腐才能避免輪迴的困境。習近平總書記既強調“制度治黨”,也強調“思想建黨”,其深意就在於此。對各級幹部而言,既然選擇公職、以身許國,就應該在立德、立功、立言的價值坐標上,開拓更為豐盈的精神境界。崇尚清廉,才能斬斷僥幸心理,才能補足精神鈣質,才能練就百毒不侵。惟其如此,反腐才能真正從治標走向治本。
  日前,《習近平關於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論述摘編》一書出版發行,全書把“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”作為壓軸章節,殷殷重托,不言而喻。我們黨已經有8600多萬黨員,每個黨員思想上的一小步,乘以8600多萬,也將是全黨邁出的一大步,必能為反腐奠定堅實的價值基礎。(作者 李拯)  (原標題:人民日報:反腐,激發道德向心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kh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